新華社南京7月1日電題:虹起巨龍之口——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通運營新華社記者楊丁淼、賈遠琨、樊曦浩瀚長江江面,一條“長虹”飛跨兩岸——7月1日,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開通,滬蘇通鐵路也于當日通車運營。
這座“超級大橋”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長三角沿海公鐵“任督二脈”由此打通。 這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也將長三角一體化推向更高水平。
這是7月1日拍攝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超級公鐵大橋“一跨千米”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是南京長江大橋至長江口345公裏江面上建成的首座公鐵兩用大橋,連接北岸南通市和南岸張家港市,由國家鐵路集團牽頭建設、中鐵大橋院設計、中鐵大橋局施工。
大橋北部起點是南通市平潮鎮。 “潮平兩岸闊”,這裏江面寬廣,加上入海區域復雜的地質水文條件,施工難度極大。
“僅水下地形勘測就達到了600平方公裏,地質鑽孔400多個,才最終確定橋位選址。 ”中鐵大橋院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設計項目負責人張燕飛介紹。
這是7月1日拍攝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通車儀式(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橋位附近有10余個碼頭和港口,日通行船舶超過3萬艘。
為滿足通航需求,單跨需要越過千米江面。 加上公鐵兩用橋比普通公路橋的荷載更大,建設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此之前,我國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斜拉橋的跨度只有630米。 要“跨得穩”,首先要“立得住”。
主墩鋼沉井和主塔是巨“跨”的關鍵所在。 中鐵大橋局副總經理羅兵介紹,建設中運用了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創新性採用大節段鋼桁梁整體制造、浮運、架設技術,建成面積相當于12個籃球場的沉井和330米高的主塔,均刷新了世界紀錄。 為承受超千米的跨度,必須有足夠強大的拉索。
建設者們經過不斷論證,“量身定制”了強度達500兆帕的高強度鋼和2000兆帕的斜拉索,強度為世界之最。
據介紹,大橋建成後,可抵禦13級臺風和10萬噸級船舶的撞擊。 南通向南不再“難通”6月24日晚,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亮燈調試。
大橋下遊20公裏處,在張家港工作的丁衛兵正趕回南通過端午節,所乘車輛在蘇通大橋擁堵的車流中緩緩移動……“大橋壯美,早日開通!”手機上刷到大橋燈光調試的新聞推送,丁衛兵在評論中寫道。 這是幾代南通人的共同期盼。
南通,這個近代中國民族工業重要發祥地,由于缺少過江通道,長期陷入“向南不通”的尷尬。 進入21世紀,雖然兩座跨江公路橋先後投入運營,但每到節假日,過江仍是不易。
周建峰在北橋頭堡長大,是平潮鎮供電所所長。
由于經常需要去蘇州走親訪友、學習交流,家門口能有一座通往對岸的大橋,是他夢寐以求的夙願。
“多年的守望,只為今天的通車。 ”周建峰興奮地説,這個周末計劃開車去蘇州找老友敘敘舊。 作為“八縱八橫”鐵路網中沿海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滬蘇通鐵路通車後,將結束張家港、常熟、太倉3個“百強縣”沒有鐵路的歷史,南通至上海間鐵路出行最短時間將從現在的小時左右壓縮到1小時6分鐘。
7月1日,乘坐C3836次列車的旅客在車廂內表演節目。
當日,滬蘇通鐵路開通運營,上海至南通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1小時6分鐘。 新華社記者陳飛攝加速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陳健是南通海星股份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公司就坐落在大橋北側,主營鋁電容器核心儲能材料。 他表示,乘著新基建、5G通訊的發展東風,準備大幹一場。 蘇南和上海都是電子元器件發達地區,很多重要客戶需要經常往返于兩地。
2000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公司的陳健,親歷了不同階段的“過江”體驗。 起初,陳健給來自上海、杭州等地客戶介紹,從蘇州到南通“擺渡就到”。 “其實很心虛,畢竟要看天氣才能擺渡、過江,而且排隊過江很熬人。
”陳健説。
後來,蘇通大橋開通,雖比擺渡方便,但由于車流量大,尤其周末節假日異常擁堵,也曾因此耽誤過重要的商務行程。
“路通,才能心通。
”陳健説,大橋的開通為企業升級了平臺,有利于開拓蘇南和上海市場。 隨著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通車,長三角深度融合突破了一道交通屏障。
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實現高鐵“無縫對接”。
據悉,2020年,長三角鐵路建設全年下達投資計劃億元,計劃開通新線裏程超1000公裏,將帶動形成了半小時至3小時城際交通圈,促進“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
7月1日,乘坐C3836次列車的旅客抵達終點南通站。 當日,滬蘇通鐵路開通運營,上海至南通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1小時6分鐘。 新華社記者陳飛攝南通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周建飛介紹,過去,南通雖然靠江靠海靠上海,但因為長江的阻隔,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讓城市連接更緊密,使南通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門戶城市,城市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倍增。
高鐵網絡建設將帶動人才、資金、信息流動,有利于沿線城市科學規劃,城市功能更趨合理。
“長三角沿線城市將以各自特點打出産業‘承接牌’,尋找新定位,打造個性鮮明、各具優勢的産業板塊。 ”周建飛説。